说吴

列位看官,这次要讲的是周朝的吴国的故事。以下内容基本上来自正史,一小部分细节来自野史以及道听途说,不是严肃的史学著作,在下姑妄言之,列位看官姑妄听之。:-)

一、源

话说殷商末年,在一个叫周原(位于今天陕西省歧山县)的地方,有一个叫周的部落逐渐兴起。当时,这个部落的首领叫亶(dǎn)父。亶父有三个儿子,老大泰伯,老二仲雍,老三季历。其中季历有一个儿子叫昌,表现得非常有才华,大有一代明君的潜质,深得亶父的喜爱。

亶父很想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,以便将来再传给昌,但是依据他们部落的传统,王位应该是要传给长子的,长子不在了应该传给次子,次子不在了才能传给三子。为此,亶父很是为难。

泰伯得知了父亲的心意,他决定帮助父亲完成心愿。有一次亶父生病,他便与二弟仲雍借口外出采药,带一些随从离家出走,避让王位。

他们这一走,一直走到东南沿海一个叫梅里的地方(今天江苏省无锡市东部的梅村镇),自号勾吴。当时,这儿还是荆蛮之地,当地的土著还处于断发文身的原始社会,是一个完全没有开化的地方。泰伯一行的到来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文明,受到当地人的敬重,上千户当地人自发地归顺于他,奉他为首领,称他为吴太伯。

不久之后,亶父逝世,季历派人来找到泰伯,希望他回去继承王位,但泰伯拒绝了,为此,他甚至没有回去奔丧。于是,季历继承了王位,周族在季历的治理之下,继续不断地发展壮大。

快速崛起的周,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统治天下的商朝产生了矛盾,商王文丁派刺客杀死了季历,企图以此来遏制周的发展。季历死后,周氏一族曾再次派人来寻找泰伯,希望他回去统领部落,但泰伯又一次拒绝了,他按当地的土著居民的习俗断发文身,以此表明永远不回去的决心。从采药不归到死不奔丧,再加上这一次,泰伯一共让了三次王位,这也即是后世说的泰伯三让天下。既然泰伯不肯回来,于是季历的儿子昌继承了王位。

这位昌,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文王。

泰伯没有子嗣,他逝世后,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仲雍。如果称泰伯为一世,仲雍则为二世,等到王位传到第五世时,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终于完全消灭了商朝,取得了天下。周武王再次派人寻找泰伯后代,找到了勾吴的第五世首领周章。此时,泰伯一族已经在吴地落地生根了,于是周武王封吴国为周朝的诸候国之一。自此,吴国作为一个诸候国,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
二、兴

吴国的王位世代相传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原本亲密的诸候国之间开始不断地发生战争,有时还有外族的入侵,不过对于吴国来说,总体上还是比较太平的。就这样,吴国一直慢慢地发展着,很快几百年过去了,王位传到了第十九世君主寿梦的手里。寿梦迁都姑苏(即现在的苏州),此时的吴国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积累,实力不断变强,逐渐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
三、盛

寿梦有四个儿子,由长至幼依次是诸樊、余祭、余眛(mèi)、季札。其中季札才华出众,品德高尚,深得寿梦的喜爱,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,不过季札非常贤德,不愿接受,于是寿梦去世后,不得不把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。

诸樊做了十三年的吴王,去世了,他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,而是传给了二弟余祭,希望将来余祭再把王位传给三弟余眛,最后再传给季札,以实现先王寿梦的愿望。余祭、余眛也和诸樊的心思一样,余祭死后,王位传给了余眛,余眛死后,想把王位传给季札,但这时季札再次避让,逃离开去,于是吴人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为吴王。

但是,有人却不乐意了,这人是诸樊的长子公子光。他说,王位本来应该传给季札,既然季札不受,我父亲是最先当国君的,王位应该传给我呀。于是他暗中结交谋士,伺机夺回王位。

此时,大牛伍子胥登场了。

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所杀,他只身辗转逃到了吴国,进见吴王僚,希望说动僚出兵攻打楚国。公子光在一旁说:“伍子胥劝您攻打楚国是为了报私仇,这对吴国没什么好处。”并且向伍子胥使眼色。伍子胥何等聪明,立刻知道公子光别有用心,于是不再劝说僚。

退下后,伍子胥与公子光私下相见。公子光暗示伍子胥,王位本来应该由来他继承,如果是他做吴王,他必定会支持攻楚。伍子胥知道他有杀僚并取代之的想法,于是向公子光推荐了勇士专诸,自己则退耕于野,以待专诸事成。

专诸是吴国堂邑(今南京市六合区)人,伍子胥在逃到吴国的路上遇见他,当时专诸正在与人争斗,气势如虹,勇不可挡,但他老婆在旁边轻轻地叫他一声,他就乖乖地回去了。伍子胥很惊异,就与他交谈,专诸说:“一个人如果能屈居于一人之下,也必定能申展于万人之上。”于是伍子胥知道专诸是一位可成大事的勇士。

公子光以宾客之礼善待专诸,专诸甚是感激。为了创造接近吴王的机会,专诸还去太湖边学习如何烧鱼,并成为了一位厨艺大师。这样过了几年,他们终于等到一个机会,僚派自己的两个弟弟带兵攻打楚国,却被楚军截断了后路,暂时无法回来,僚在国内没有可以倚仗的人。这时,公子光假意宴请吴王僚,席间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,借上菜的机会靠近僚,从鱼腹中取出匕首刺死了僚,同时,专诸也被僚的侍卫当场杀死。这就是著名的鱼肠剑的故事,专诸也因此名列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,另外三名刺客分别是要离、聂政以及荆柯,其中要离稍后即会登场。

翦除吴王僚及其手下后,公子光自立为国君,他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(hélǘ)。

这时,阖闾又让伍子胥去请来了另一位大牛孙武(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),于是,吴国同时拥有了那个时代的两大牛人伍子胥与孙武,在这两人的协助之下,吴国的实力突飞猛进。

但阖闾还有一个心腹大患。僚的儿子庆忌逃到了卫国,正在招兵买马,伺机为父报仇。庆忌此人甚是了得,据说能走追奔兽、手接飞禽,有万夫莫挡之勇,号称吴国第一勇士。

伍子胥又为阖闾推荐了一名勇士,即上面提到的与专诸齐名的另一位刺客要离。这位要离家在今天无锡东部的鸿山之北,以打渔为业,身材瘦小,其貌不扬,但智术非凡,是当地有名的剑术高手。

要离这一段比较惨烈,为了骗得庆忌的信任,他使用了苦肉计,假装激怒了阖闾,自断右臂,畏罪出走,投奔庆忌,同时让阖闾杀了自己的家人。庆忌探得事实,对要离果然深信不疑,视其为心腹,让他经常陪伴在左右。

三月之后,庆忌出征吴国,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,顺流而下。战舰开到江中的时候,突然起了一阵风,要离抓住这个机会,假借风力,独臂用矛刺中了庆忌。庆忌不愧为吴国第一勇士,虽然被刺,依然勇猛无比,他倒提要离,三次把要离的头浸在水中又提起来,然后把他放在膝上,笑着说:“真是天下的勇士啊,敢于行刺我!”庆忌的左右欲杀要离,庆忌阻止他们说:“这是天下的勇士,怎么能一天死两个天下的勇士呢?(我是天下的勇士,今天我要死了,不能再死一个天下的勇士)”又说:“还是放他回去,成全他的忠义吧!”说完,因伤势过重而死。

侍卫放了要离,但此时要离已经完成使命,并且家人也不在了,他无意于高官厚禄,自尽身亡。阖闾根据要离的遗愿,将他葬在了鸿山东岭的专诸墓旁。直到今天,游人去鸿山还能找到这两位刺客之墓,当然,可能已经只是后人重新修建的了。

自此,阖闾的王位算是真正坐稳了。此时吴国国力强盛,又有伍子胥、孙武等人辅助,此后的十余年吴国纵横天下,几乎战无不胜,吴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。

四、亡

连续多年无往不利的战绩让阖闾日渐专横,生活也糜烂起来。孙武见此,知道久留无益,于是在阖闾十二年(公元前503年),在服务吴国十二年之后,以探亲为由,激流勇退,隐遁山林,从此史无所记。

又过了几年,吴国在与老对头越国的一次战斗中失败,阖闾也受了伤,不久就死了。临死前,他立太子夫差为新的吴王,并告诫他不要忘记报仇。

夫差仅用三年就报了这次兵败之仇。越王勾践被打得只剩下五千甲兵,躲进会稽山,同时派人贿赂吴国太宰伯嚭(pǐ),通过伯嚭向夫差求和,说越国愿意作为吴国的奴仆之国。伍子胥劝诫夫差不要接受投降,应该趁势彻底消灭越国。但夫差不听劝谏,同意了太宰伯嚭之言,与越国停战,撤回了军队。勾践也随夫差到了吴国,臣事吴王。

在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伯嚭。此人原为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,伯州犁受奸人陷害,株连全族,伯嚭侥幸逃脱。他听说另一位同样遭到楚国迫害的楚国旧臣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,就赶来投奔。伍子胥见到伯嚭,因为有着类似的遭遇,不由得与他同病相怜,便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。当时,曾有人提醒伍子胥伯嚭人品可能有问题,如重用将来恐怕会生出祸端,但伍子胥不以为然。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之下,阖闾任伯嚭为大夫,让他与伍子胥共谋国事。等到夫差立为吴王的时候,他又被任命为太宰,掌管王家内外事务,极受宠信。

勾践在吴国期间,表现得极为谦卑,同时加上被收买的伯嚭不断地说好话,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,数年之后被放回了越国。接下来,勾践卧薪尝胆,励精图治,越国逐渐恢复元气,但夫差却毫不警觉,当然,这和伯嚭不断的谗言不无关系。

对此,伍子胥却看得一清二楚,但夫差不听他的劝告,他也无可奈何。他预见到吴国不久就会亡在越国手里,于是趁一次出使齐国的机会,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鲍氏,以求将来能保全子嗣。伯嚭却抓住这个把柄诬陷伍子胥,说他暗中通敌。夫差大怒,派使臣赐伍子胥“属镂剑”自尽。伍子胥视死如归,对门下舍人说:“我死后,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,挂在都城东门,我要亲眼看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。”说完便自刎而死。一代名臣就此逝去,吴国社稷失去了最后一根主栋梁,从此风雨飘摇。

然而吴王对近在咫尺的危机依然视而不见,他深信越国会永远臣服于吴国,满心想的都是如何称霸诸侯。夫差十四年(公元前482年)春,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,争夺霸主之位,国内空虚,越国趁机攻打吴国,吴国大败,被迫向越国求和,勾践见完全灭吴的时机也还不成熟,于是同意和议。

此战让吴国元气大伤,一蹶不振。夫差十八年(公元前478年),越国更加强大,越王勾践率兵伐吴,大败吴兵于笠泽。夫差二十年(公元前476年),越王勾践再次伐吴。夫差二十一年(公元前475年),越兵围困吴国。夫差二十三年(公元前473年)十一月丁卯,越国终于彻底打败了吴国。期间夫差曾再次求和,勾践心中不忍,想要同意,但越国的名臣范蠡反对,提醒勾践:“大王隐忍了二十年,为什么即将成功时又要放弃呢?”于是勾践拒绝言和,一举消灭了吴国。

灭吴之后,勾践曾想将夫差贬到甬东,“予百家居之”。夫差说:“我老了,不能臣事越王了。后悔当初没有听伍子胥的话,今天这个结果是自作自受。”之后便自刎而死。自此,吴氏一族退出了诸候争霸的舞台。自泰伯到夫差,吴氏一族的王位共传了二十五世。

而伯嚭,也没有得到好下场,越王进入吴国宮殿,见到此人,下令以不忠的罪名将其诛杀。

接下来,越国国力强盛至极,越王称霸。范蠡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,知道勾践可共患难,不可同享乐,便于此时功成身退,带着西施泛舟于五湖之中,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。传说后来他经商成为巨富,自号陶朱公。另外,越国也没有长期强盛,几世之后,被楚国吞并了。

五、其他

吴泰伯三让天下,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,江苏无锡东部一带则被称为吴文化的发源地。

泰伯逝世之后葬在了鸿山(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鸿山)南麓,在鸿山附近地区,民间至今还有每年清明节游鸿山扫泰伯墓的习俗。

当初的勾吴古都梅里今天叫梅村,是一个繁华的小镇,镇上最有名的建筑大概就是泰伯庙,这座庙最初建于东汉时期,后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修复,一直香火不断,至今每年的年初九(正月初九),当地都会举行庙会,十分热闹。当然,无论是清明节游鸿山还是年初九的庙会,如今更多的都变成了一种赶集的形式,真正怀念先人的意思不是很多了。

鸿山原名皇山,得名鸿山是因为东汉时期名士梁鸿曾隐居于此。随梁鸿一起隐居的是他的妻子孟光,这位孟光相貌非常丑陋,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,不过这对夫妇一生相亲相爱,相敬如宾,“举案齐眉”的典故就是他们留下的。梁鸿死后,被葬在山上要离的墓旁,他们的墓与专诸的墓靠得很近,呈一个品字形,千百年斗转星移,专诸、要离、梁鸿三人一直默默为伴。

分类:文章标签:历史我看随笔我读
碑文

相关文章:

评论:

tgf

好文章当收入语文课本

庄子

百度来的?

oldj

原创,如果是转载我会在标题里注明的。为了写这篇文章,我翻了很多资料,有一些是书,当然,也有一些是通过互联网搜索来的(可能也包括百度),呵呵。

庄子

嗯,那个“举案齐眉,相敬如宾”的“鸿隐堂”我倒是去过好几次,后堂有梁鸿和孟光的塑像,现在是一个70多岁的鸿声老太在看守着,……

qiang

呵呵 这篇文章写的真不错 一气读完啊 谢谢了

zr

不错。我喜欢春秋那段历史。

rayni

我们老家方言里面称那些吹牛说大话的人叫“bo pi”,调也是完全一样的,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伯嚭。同时,也指吹牛说大话这个事,比如,他很会伯嚭的,他又在伯嚭了。

发表评论: